2016年,還是學生的我,第一次踏上了祖國寶島臺灣的土地,這是年少時聽的歌、看的劇所在的地方。
這里的水果有的從來沒有見過,隨手一拍的照片都像帶了小清新濾鏡,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這里的人不論男女,說話自帶嗲音,聽的人心里一酥,自帶天然好感。蚵仔煎很好吃,逢甲夜市到了晚上人潮洶涌,卻未曾見到過一個胖子。經了解及品嘗后得知,寶島飲食輕油少鹽,口味很淡只保留食物本身最初的味道,不會多加各式各樣的調味料。
無論是媲美西湖的日月潭,還是景色秀麗的阿里山,都讓我覺得與自然更進了一分。走過了真正的山路十八彎來到了阿里山,這里的人給我一種極其遠離世俗煙塵的感覺,這里沒有臺北的高樓大廈,只有一群原住民,樸素且善良,他們用我未曾看過和聽過的傳統舞蹈和代代相傳的山歌謠招待著我們,他們的熱情可不止拉近了我和他們的距離。
在每一個著名的景點除了眾多的大陸旅游團,還有一些臺灣老兵,他們會舉著自己大陸家鄉的牌子,有浙江的、四川、湖南、東北等等。他們在大陸旅游團中尋找著自己相同家鄉的同胞,用著鄉音交流著,詢問著家鄉現在的樣子。
這些老兵很多人自從來到了寶島,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了。很多相隔兩地的親人甚至早已陰陽兩隔,有的人來到這里終身未娶,有的沒有家人,余生只剩孤獨為伴。為了排解孤獨,他們舉著家鄉的牌子,來到旅游景點尋找自己隔岸的“親人”。
來此之前,我只是想看看寶島的好山好水,卻未曾想到會目睹如此直擊內心的場面。會有這么多人回不到自己的家鄉,見不到親人而遺憾余生。無法用語言形容我的感受,那一刻我只覺得這鄉音,穿過了海峽。 (顏涵)